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介丨张信刚《大丝路行纪:漫游草原丝路》

商务印书馆 西北学
2024-09-15

作者简介

張信剛,世界知名生物醫學工程專家、香港城市大學榮休校長及講席教授、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曾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及美國南加州大學獲任終身聘用之副教授、教授。自1990年起,先後出任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創院院長、美國匹茲堡大學工學院院長、香港城市大學校長。曾擔任香港文化委員會主席、香港創新科技顧問委員會委員等公職。被聘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東北大學名譽教授。2007年退休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山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歐國際商學院及土耳其海峽大學講授人文通識課程,並任北京外國語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名譽院長。獲頒法國國家榮譽軍團騎士勛章、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金紫荊星章、法國國家學術棕櫚司令勛章。發表過英文學術論文百餘篇、研究專著2部,獲得1項加拿大專利。著有關於教育、文化與文明的中英文著作12部。


作者:张信刚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23年11月

定价:HK$198元

ISBN:978-9-6207-5954-3

内容简介

“大丝路行纪”系列,依托于作者几十年间的旅行和研究之成果,涉及草原丝路和绿洲丝路上各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掌故,也包括作者实地寻访的观感和思考。

从呼伦贝尔到第聂伯河,从西安到伊斯坦布尔,行程上万公里,贯穿欧亚大陆各大丝路枢纽,饱览沿途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由“点”到“线”,让读者对“大丝路”产生鲜活而整体的认知。分析草原絲路上的民族歷史,明白今天歐亞大陸的地區紛爭。

今時今日,「絲綢之路」在全世界都是家喻戶曉的名詞。它有着「陸上絲路」和’「海上絲路」之分。「陸上絲路」中重要的一條——「草原絲路」,橫跨歐亞大陸,涉及中國、蒙古、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等多個國家。

張信剛教授對「絲綢之路」上各區域的歷史、政治、文化有多年深入的研究,亦数次對「草原絲路」上多個國家親自進行實地考察與探訪。他以史學、語言學、地理學等學術研究成果,結合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蘊,從草原各國的民族來源構成、語言發展、歷史變遷、地緣政治、文化脈絡等角度展開敘述,深入解讀這條對人類歷史影響深遠的重要通道,並剖析新鮮時政——今天歐亞大陸上複雜的地區紛爭的成因。

同時,他也將個人在各國的見聞、與各國各族人們的交流體驗融入書中,讓讀者隨着他的旅程感受草原絲路的今天。


目 录

緒言篇

第1章  草原絲路解析

第2章  「陸上絲路」的歷史線索:人口遷徙

第3章  草原絲路上的族羣和語言

叙事篇

第4章  呼倫貝爾草原的召喚

第5章  額爾古納河右岸

第6章  從室韋到滿洲里

第7章  赤峯的兩堂課

第8章  呼和浩特今昔

第9章  包頭與鄂爾多斯

第10章  不教胡馬度陰山

第11章  緣何「踏破賀蘭山缺」?

第12章  銀川之行:西夏王陵與南關清真寺

第13章  且說蒙古高原

第14章  在烏蘭巴托看成吉思汗

第15章  貝加爾湖與烏蘭烏德

第16章  伊爾庫茨克掠影

第17章  唐努烏梁海轉世為圖瓦共和國

第18章  圖瓦首府克孜勒見聞

第19章  進入準噶爾盆地

第20章  烏魯木齊及周圍

第21章  伊犁春秋

第22章  阿勒泰與塔城

第23章  霍城與察布查爾

第24章  霍爾果斯口岸

第25章  阿拉木圖:古老土地上的新城市

第26章  吉爾吉斯斯坦透視

第27章  塔拉茲的戰爭、和平與愛情

第28章  阿斯坦納:回歸草原的首都

第29章  烏法:歐亞兩洲的結合

第30章  喀山二度遊

第31章  莫斯科與伏爾加河

第32章  薩馬拉、薩拉托夫和伏爾加格勒

第33章  阿斯特拉罕

第34章  卡爾梅克:歐洲的佛教共和國

第35章  黑海-裏海大草原

綜論篇

第36章  引弓之民的連續性

第37章  草原文明與草原帝國


精彩文摘

經緯、線索與「陸上絲路」

「陸上絲路」主要經過歐亞大陸的中央地帶,這是一片在人類文明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區域。這個地區情況非常複雜,要想瞭解這個地區的今日,必須對它那紛繁的歷史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為此我讀了不少有關絲綢之路的著作,有一天「頓悟」出一條「線索」來。這條線索可以說是歐亞大陸中央地帶的人文歷史之「綱」。綱舉則目張,一旦發現其中的「經」與「緯」,歷史之「網」就清晰可辨了。

在說明這些「經」與「緯」之前,先說幾句閒話。歐亞大陸中央地帶的歷史和「絲綢之路」(主要是指「陸上絲路」)無法分割,而華夏民族和鄰近民族的關係也一如絲綢製品的經緯般緊緊地「糾纏」在一起。中國曾享有絲綢這項「知識產權」長達三千餘年。根據唐玄奘所說,如果不是一位嫁到于闐的中原公主偷帶蠶和繭出境,被有組織的粟特商人祕密運到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中國對中亞、西亞和歐洲的巨額絲綢出口壟斷可能還要持續多個世紀。

在以上三段文字中,「經緯」、「線索」、「紛繁」、「網」、「綱」、「絲綢」、「糾纏」、「組織」、「關係」、「續」這17個字都屬於「糸」部,可見絲綢對中華文化的影響之深。今天中國人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時,除了要修建21世紀的「路」,還要拿得出匹配21世紀的「絲綢」才行!

地理決定歷史

我對人類歷史的認識之一是:「地理環境是歷史發展的基本要素」。

在歐亞大陸中央地帶的北部,大約北緯45—50度之間(烏魯木齊在44度附近),橫亙着一片西起多瑙河、東至大興安嶺的歐亞大草原,其由烏克蘭草原、南俄羅斯草原、哈薩克大草原、準噶爾草原和蒙古大草原、呼倫貝爾大草原等組成。這一片廣闊無垠的空間自五千年前起就是遊牧和半遊牧民族生活的地方,也是連接歐亞大陸東西部的第一條通道。由於中國的絲綢等貨物是遊牧民族經由這條草原通道傳入西亞,所以這一條路線也被稱為草原絲路。

公元前2世紀張騫通西域,開啟了穿過沙漠與綠洲的更為人所熟悉的綠洲絲路,其主幹大約在北緯35—40度之間(喀什在39.5度)。綠洲絲路上的居民主要是定居的農業人口,當然也有工匠和從事長途貿易的商人。這兩條大致平行的東西向通道使歐亞大陸中央地帶成為各種文明相互交往的軸線和樞紐;歐洲、中東、印度和中國的文明在這個區域匯集並得到發展,再向不同方向擴散。因此,瞭解這個地區的民族形成、語言變化、宗教思想、政治制度、經濟活動的根本線索就是不同時間段的人口遷移。

歐亞大陸人口遷移的「經」與「緯」

現代智人(Homo sapiens)在約十萬年前就從東非進入歐亞大陸,並開始向歐亞大陸各個方向擴散。大約四萬年前有少量人羣偶然從東南亞進入了大洋洲的澳大利亞;一萬多年前,又有零星人羣從東北亞進入了北美洲的阿拉斯加。但這不屬於本書討論的範圍。本書所說的「人口遷移」是指始於距今大約5000年前,大規模有意識的人口長途遷徙。馬是那個時代人口遷徙所仰仗的主要交通工具。

彼時,在南俄羅斯草原上有一批淺膚色、深目眶、高鼻樑,操印歐語系諸語言的遊牧部落;在蒙古北部的草原上有一批棕黃皮膚、黑頭髮、寬面頰,操阿勒泰語系諸語言的遊牧部落。這些草原部落自距今4500年起,一批又一批地或自西向東,或由東往西遷徙。這就是歐亞大陸上人口遷移的「緯」。其實北部草原遊牧者和南部定居農業人口在更早的年代即有交往的記錄,但是有目的且大規模的人口遷移要從4000年前開始計算。這一時期的人口遷移多數是北方遊牧部落南下,偶爾也有南方農耕居民北上。這些南北方向上的移動構成人口遷移的「經」。歐亞大陸中央地帶的歷史和人文地圖就是由上述「經」和「緯」交織而成。

本書旨在介紹草原絲路。但是如第1章所述,在北方草原上的遊牧人口與溫帶農業區定居人口的交往中,商品貿易、文化交流以及武力衝突無法截然分開—我們不能只看絲綢之路上人文地理之「緯」而無視其自然地理之「經」。故此,本章所敍述的人口遷移包括草原絲路與綠洲絲路這兩個大致平行而又相互穿插的陸上道路網絡。

從希臘史書、波斯碑文,特別是漢文的記載來看,兩千多年前的學者們對這些「經」和「緯」就已有了初步的認識。通過比較與綜合,19世紀的語言學家和人類學家們進一步掌握到印歐語系和阿勒泰語系各個民族的情況,捋清了各族遷徙史的基本脈絡。20世紀以來,大量考古發現使我們對這幅繽紛多彩的歷史織錦有了更為清楚的認知。下面我按照三個時段,敍述中央歐亞地區的人口遷移。

距今4500—2300年前:印歐語系部落前後四批自西向東的遷移

•月氏人(吐火羅人):一批操西部原始印歐語的族羣在大約4500年前東移到阿爾泰山北麓;另一批操原始印歐語的族羣大約在4200年前越過阿爾泰山進入天山北麓,之後又由此進入河西走廊。早期月氏人的部分後裔在公元前2世紀被匈奴擊敗後進入伊犁河流域,又被烏孫人驅趕而遷到今天的阿富汗,他們被近代歐洲學者稱為吐火羅人,在漢文史籍中則被稱作大月氏人。這些印歐語系族羣帶來了家馬和青銅器。部分月氏人在大約4000年前進入此前可能沒有人類活動的塔里木盆地,建立了樓蘭、焉耆、龜茲等綠洲國,並轉為定居農民。據考證,正是這些說印歐語的東來人口把西亞的小麥帶到了東亞。

•雅利安人(Aryans):操東部原始印歐語系語言(後來演化為印度—伊朗語)的部落於大約3800年前駕着牛車馬車進入伊朗高原、中亞草原與阿富汗,他們被稱為雅利安人。約3300年前,一批淺膚色的雅利安人從阿富汗穿過興都庫什山脈的隘口南下到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逐漸征服了深膚色的本地原居民達羅毗荼人(Dravidian),把雅利安人的信仰和經文傳給達羅毗荼人,並與他們逐漸融合而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印度教文明。早期雅利安人有口傳的長篇史詩,分別是祆教(Zoroastrianism:又稱瑣羅亞斯德教,俗稱拜火教)和婆羅門教(Brahmanism:即印度教的前身)古典經文的來源,因此古典波斯文明和印度文明的同質性頗高。

•斯基泰人(Scythians):—這是古希臘史學家使用的名詞,指操東部伊朗語(印度—伊朗語分化成伊朗語後,又分化為西部和東部伊朗語)的一個分佈非常廣的人羣。他們從距今約2900年到2100年之間在黑海和裏海的北部與阿爾泰山北麓之間頻繁移動,其中的一個部落曾經因把持了草原之路的貿易而聚集了大量的財富,建立了人類史上第一個草原帝國。考古發現證明,斯基泰人在許多地點都修建過王陵,收集了大量精緻的黃金飾品。距今約2500年前,操西部伊朗語的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建立後,斯基泰人曾向波斯稱臣。波斯人的銘文中把斯基泰人稱為薩迦人(Saka),而後來中國的《漢書.西域記》則稱他們為塞人。張騫通西域之後,漢帝國與幾個由斯基泰人建立的王國都有往來,其中有我們所熟悉的烏孫(今伊犁河流域)、康居(錫爾河流域,今哈薩克斯坦東南部)等政權;東漢時的疏勒(今喀什)以及于闐城邦國(今和田)也是斯基泰人建立的綠洲王國。隋唐時代活躍在絲綢之路上的粟特人(Sogdians)和斯基泰人在血緣和語言(都是東部伊朗語)上的關係頗為接近。

•希臘人(Greeks):亞歷山大東進到今天的塔吉克斯坦時,於公元前327年迎娶了粟特公主羅珊娜。他在亞洲的十年間建立了許多以他為名的城市,班師時又在各地留下了不少希臘官兵。其中一些希臘人在今天阿富汗建立了大夏國(Bactria)。此時正值印度的阿育王(Ashoka)以武力推行佛教,中亞的希臘—大夏人(Greco-Bactrians)也因此轉奉佛教。但他們對神祗的看法與早期佛教徒迥異,因此他們根據希臘神像的造型和雕塑工藝為佛陀塑像,創造了著名的犍陀羅(Gandhara)佛教藝術,這種藝術後來更是遠播中國、韓國、日本和越南等地。這部分希臘人口數量很少,不久就消失在當地人以及日後的移民浪潮中。

公元前2世紀—公元8世紀:阿勒泰語人口分三期由東向西遷移

•匈奴人(Xiong‐Nu):匈奴人起源於今天的蒙古高原(那時「蒙古」一詞尚未使用,此處是借用近代名詞),是一個遊牧民族。現時已經發現的匈奴人墓葬大多在貝加爾湖之南,色楞格河之西和杭愛山脈之北的地區。他們的語言屬於阿勒泰語系的蒙古語族。匈奴之東是東胡,之西是屬於印歐語系的月氏人以及斯基泰人,這些人都是遊牧者。蒙古高原之南是華夏族(後稱漢族)農耕人口,而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互補性很高,因此漢地對匈奴人的吸引力很大。戰國時期,匈奴利用華夏各國相互征戰無暇北顧之際,漸次向南推移,度過陰山,直逼河套地區。秦亡後,匈奴又進一步發展,將力量伸展到河西走廊與天山北麓。漢武帝時,國力充足,將士用命,將匈奴勢力擊敗並使之分裂;南匈奴後來降漢,北匈奴退回大漠。東漢時,北匈奴再度被驅趕,於是逐漸向西移動。他們的西遷開啟了許多遊牧部族波浪式的大遷徙,以至於歐洲受到來自烏拉爾山區的「蠻族」入侵。此為中央歐亞歷史之一「緯」。而在今日中亞五國的區域,匈奴的出現迫使一部分原來的居民向南遷徙,對今日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造成了衝擊,可視此為亞歐大陸中亞地帶歷史中的一「經」。

•嚈噠人(Hephthalites):中國史籍中的嚈噠人原屬於蒙古語族,後來移居中亞,因此很可能與操東伊朗語的當地部族聯合並且通婚。






文章来源  
转自“蒙古史与元史学术兀鲁思”2024年01月12日,特此备注!

往期回顾(点击题目)

张信刚《大丝路行纪:漫游草原丝路》繁中版出版

新书推介丨杨富学、袁炜主编《丝绸之路古钱币研究》

新书推介丨汪受宽校注《据鞍录(外一种)》

新书推介丨《<青海誌略>校注》

新书推介丨邵如林《武威雷台古墓墓主人探秘》

新书推介丨史卫民《辽西夏金政治思想史》

新书推介丨刘海霞《唐代边疆封授与治理研究》

新书推介丨高启安《交往与融合:诞生在河西走廊的裕固族研究》

新书推介丨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第18-20册)出版

新书推介丨郑显文、王蕾主编《敦煌西域出土的法律文书与中国古代法制研究》

新书推介丨刘文锁译《新疆出土佉卢文书译文集》

新书推介丨刘人铭《敦煌沙州回鹘洞窟研究》

新书推介丨崔焱《鄂尔浑—叶尼塞碑铭语法标注及动词研究》

新书推介丨余太山《希腊和古代中亚:读书劄记》

新书推介丨施越《俄羅斯草原征服史:從奧倫堡到塔什干》


关注请长按二维码

微信号:西北学属地:金城府学编辑:一灯联系方式:2441053148@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北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