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业技术经济》2023年第11期目录及摘要




目录 /

生态补偿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吗

——基于2008—2019年新安江流域试点的经验数据

......卢文秀,吴方卫(4)

不同收入阶层农村居民的膳食质量演变:1997—2018年

......高杨,郑志浩,张哲晰(19)

农民种植决策对价格上涨和政策支持做出“理性”反应了吗

——基于国内玉米市场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孟昌,齐驰名,倪国华(38)

农民合作社的产业链整合能否促进社员参与

——兼论合作效率与公平之间的转化平衡

......张耀文,郭晓鸣(49)

消费者异质性、最低质量标准提高与个体福利分配

......唐淑芬,李太平(63)

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损失和原因

......胡江峰,王钊,黄庆华(78)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如何影响农业技术推广效果

——基于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的实证分析

......姚科艳,陈利根,刘珍珍(98)

金融科技、影子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王小华,邓晓雯,李宁(110)

粮食标准与粮食进口: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杨丽娟,杜为公(128)



01

生态补偿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吗

——基于2008—2019年新安江流域试点的经验数据

卢文秀,吴方卫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


摘要:本文基于2008—2019年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地区面板数据,研究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生态补偿政策显著提高了试点地区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且具有短期可持续性。机制检验发现,生态补偿政策通过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农民收入,不同于现有结论,生态补偿政策未能显著促进试点地区产业结构转型,但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进而影响农民收入。生态补偿在促进受偿地区农民收入稳定可持续增长、优化地区产业结构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需要引导农民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农民人力资本,同时鼓励受偿地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

关键词:生态补偿;农民增收;农业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02

不同收入阶层农村居民的膳食质量演变:1997—2018年

高杨(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

郑志浩(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张哲晰(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了解不同收入阶层农村居民膳食质量分布的变动状况,明晰收入对农村家庭膳食质量的影响程度,有助于政府相关部门制定营养干预政策。本文基于1997—2011年中国营养健康调查数据与2015—2018年全国农村微观经济数据,采用随机优势法测算了中国不同收入阶层农村家庭膳食质量分布的变化情况,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收入增长及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家庭膳食质量改善的影响,并重点关注了收入影响的非线性特征。研究发现:(1)1997—2018年,不同收入阶层农村家庭膳食质量在不同分位数处均显著改善,但总体来看,农村居民的膳食质量水平仍然偏低;(2)低收入群体总体改善程度较高,高收入群体改善程度较低,不同阶层膳食质量差异呈现缩小趋势,其中,高收入组的膳食质量改善主要发生于1997—2006年,低收入组的膳食质量改善则主要发生于2011—2018年;(3)农村家庭膳食质量评分的收入弹性仅在0.2左右,并随膳食质量评分的提升而下降;家庭人口特征变量、食物价格、食物消费习惯及食物环境等因素均会影响农村家庭膳食质量的改善程度。

关键词:膳食质量;随机优势;不同收入阶层;农村家庭;收入弹性

03

农民种植决策对价格上涨和政策支持做出“理性”反应了吗

——基于国内玉米市场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孟昌,齐驰名,倪国华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2020年国内玉米去库存阶段基本结束,玉米价格大幅上涨并创造历史新高,影响国内粮食市场安全与稳定。研究不同地区农户种植决策对价格和政策支持的理性反应,对长期做好粮食市场保供稳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国内玉米种植面积和价格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玉米临储收购政策的准自然实验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现阶段国内主产区农民行为具有“经济理性”,玉米价格上涨显著地激励了农户种植玉米的积极性。玉米主产区和非主产区的生产基础不同,对玉米价格的敏感度存在显著差异,越是在主产区,其“理性”特征越明显,而非主产区农民没有表现出上述“理性”特征。玉米临储收购政策提高了种植收益的确定性,主产区的政策执行不仅促进产区面积增加,也能带动非主产区种植面积的增加。建议提高对国内粮食价格波动的容忍度,增加国内农民粮食种植的抗风险能力,进而提高粮食种植积极性。另外要严守耕地红线,采取差异化补贴,重点保护核心粮食产区,来保障国内粮食的长期供给。

关键词:农民理性;种植面积;玉米价格;临储收购政策

04

农民合作社的产业链整合能否促进社员参与

——兼论合作效率与公平之间的转化平衡

张耀文(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郭晓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农民合作社的产业链整合是其主动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应变举措,社员参与既是合作社的公平价值目标的体现,也关乎合作社能否有效实现产业链整合。本文基于行动理论,依据四川省12个县(区)331家合作社的调查数据,检验合作社的产业链整合是否促进社员参与及作用机理。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检验发现,合作社的产业链整合程度增强将显著促进社员投资参与、产品参与、管理参与;通过bootstrap法的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合作社资产专用性增加将强化社员投资参与;社员收益增长将强化社员的产品参与、管理参与;合作社的制度建设越完善,社员投资参与、产品参与、管理参与也将显著提升。支持合作社质量提升应当鼓励合作社建立多元外向合作机制、引导社员农户出资、优化政策支持、注重制度建设等。关键词:农民合作社;产业链整合;社员参与;合作效率与公平


05

消费者异质性、最低质量标准提高与个体福利分配

唐淑芬,李太平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在当前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正在全面提高食品最低质量标准,有关最低质量标准提高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有待探讨。本文借鉴新古典供需水平位移模型,从理论上来分析最低质量标准提高前后消费者福利的变化,创新性发现可以用消费数量的变化方向来判定消费者福利的变化方向。随后依据《中国住户调查年鉴》中国居民的羊肉消费数量,通过多元线性回归计量模型来判定消费者福利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最低质量标准提高显著降低了消费者福利。基于不同收入组城乡消费者肉类消费数量进行个体福利分配研究,结果发现,最低质量标准提高对不同收入组消费者福利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会增进高收入组消费者福利,但是会减少低收入组消费者福利。建议政府在提高最低质量标准时要充分考虑低收入者福利,以防提高最低质量标准成为高收入者增进自身福利的一种手段。

关键词:消费者异质性;最低质量标准;个体福利;不同收入组

06

资源错配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损失和原因

胡江峰(重庆社会科学院)

王钊,黄庆华(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如果资源的流动受到限制,无法从效率较低的一方转移到效率较高的一方,那么不仅会导致资源错配,而且还会造成全要素生产率(TFP)损失。本文构建包含四要素(劳动、土地、机械和化肥)三层嵌套(“地级市—省级—全国”)的理论模型,采用1996—2019年中国城市平衡面板数据,分别测度省域和全国加总层面的TFP损失,通过分解和比较不同要素错配的损失大小,明确中国农业TFP损失的主要诱因。结果表明,资源错配对总体TFP造成了持续性损失,年均损失为27%,其中组内错配损失为9.03%,组间错配损失为18.31%,表明中国农业TFP损失主要是因为各省间的资源无法有效配置。从损失的因素分解来看,无论是组内错配还是组间错配,劳动和土地错配是造成中国农业TFP损失最重要的两种因素,其中两种要素的组间错配损失分别为9.30%和8.14%。因此,加快土地流转集中和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是解决资源错配,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业经济;资源错配;全要素生产率;要素市场扭曲;嵌套模型


07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如何影响农业技术推广效果

——基于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的实证分析

姚科艳(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陈利根(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刘珍珍(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政府购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可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技术推广效率与质量。本文以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为例,建立了政府购买秸秆还田技术推广服务实证模型,分析比较了公私合作(PPP)、“以钱养事”和专项技术补贴三种典型政府购买模式的技术推广效果差异。研究表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有助于加速公益性农业技术的应用扩散,且不同的政府购买模式效果存在差异。分析三种模式对公益性技术服务推广的促进作用,向村级集体组织购买服务为代表的“以钱养事”模式最为显著,向农机服务组织购买服务的PPP模式次之,向农户购买服务的专项技术补贴模式最弱。另外,监督核查对于秸秆还田服务的政府购买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综上所述,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推广公益性农业技术,根据技术应用特点,选择不同的服务购买模式,建立监督核查机制,提高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性。

关键词:政府购买;农业技术推广;公私合作(PPP);以钱养事;专项补贴


08

金融科技、影子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王小华

(西南大学普惠金融与农业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邓晓雯,李宁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金融科技作为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降低流通费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痛点和堵点,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实现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服务。为了检验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泛化应用是否有效化解了中小企业传统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本文首先运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了百度搜索指数中与金融科技话题相关的文本内容,据此编制了一套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指标体系,并综合测算了中国大陆31个省份的金融科技发展指数,然后利用2011—2019年中国中小板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金融科技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效果。结果发现,金融科技发展显著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且在此过程中影子银行发挥了关键的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民营企业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提升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更为显著。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其他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以上结论仍然成立。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其根本出路在于坚持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手抓”,需求侧重在固本强基,充分利用新技术给小微企业进行数字化赋能,推动建立健全涉企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培育小微企业有效金融需求;供给侧重在金融机构体系的结构优化、责任强化、产品线上化、功能完善、风险共担和内涵式发展,核心在于为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加强对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支持。

关键词:金融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影子银行


09

粮食标准与粮食进口: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杨丽娟(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杜为公(武汉轻工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粮食标准是规范粮食进口的技术准则。本文首次结合1990—2020年中国来自84个国家和地区的粮食进口面板数据,实证研究粮食标准对中国粮食进口的影响并分析其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粮食标准对中国粮食进口具有抑制效应,估计结果稳健。这一效应与粮食出口国所占贸易份额、是否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相关。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粮食标准对粮食进口的影响力度和显著性增加。粮食标准的贸易抑制效应对于来自发达国家的粮食进口更大且更为显著。研究结论对于中国掌握粮食标准话语权,规范和引导粮食进口,推动粮食进口多元化和健康化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粮食标准;粮食进口;非关税贸易措施;农食贸易


关于我们

《农业经济问题》月刊,1980年创刊,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题写刊名,是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承办的、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经济学核心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定的22种A类期刊之一。

《农业技术经济》月刊,1982年创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

根据国际引证年报,《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再次入选“202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经济问题》国际影响力CI值为91.095,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284,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超过30%,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二,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技术经济》国际影响力CI值为68.783,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值为210,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达到34.29%,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连续2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另外,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在“F3农业经济”类中均位于Q1区(前25%)。

官网:https://www.iaecn.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