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献礼中法建交60周年 | 中国式管理与科学的融合,铸就中法教育合作典范

张英俊 巴黎九大工商管理博士
2024-09-24

“回顾管理思想和理论发展史,正如《管理百年》开篇讲述,历史上,组织尤其是经济组织的演变与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存在着互相促进的关系,而管理研究的进展又为新型组织的巩固提供了支持和保证,这种如影随形的互动关系是管理思想和理论演进的根本动力。”------这是PSL·巴黎九大高级工商管理博士(Executive DBA)中国项目十周年之际,我在思考开展这个教育项目的社会意义时总结的一段话。

步履不停,日落星野,回望往昔十二载,我们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全球智慧、能够慎思笃行的企业家学者,创造了一系列基于中国实践的原创管理思想,也有效地促进了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堪称中法两国教育合作的典范。



从企业家到“企业思想家”



“伴随着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从十九世纪的美国“管理运动”开始,历经百余年,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体系得以不断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中国企业家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这个群体中有一大批人除了精通企业实践,还博学睿智、善于思考并对研究有浓厚兴趣,相比传统学者将西方理论框架应用于中国情境进行管理研究,他们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管理实践的内部人(Insider),每天都在接触管理的“真问题”,大量掌握且易于获得一手数据,对具体管理问题有更直接的感知,能够结合中国实践,运用情境理论化方法对中国情境进行归纳式研究,创造有用且可靠的特定知识,这些知识能直接或间接用于解决商业组织和社会中的重要问题。”

胡东成教授在2015级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

2012年初,在我加入清华负责这个新兴博士项目伊始,项目奠基人、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胡东成教授专门就项目定位组织了专题讨论。他认为,相比传统博士学位项目,PSL·巴黎九大高级工商管理博士(Executive DBA)中国项目应该更加注重将理论创新与学员自身的管理经验相结合,使学员的思维得到系统升华,从而培养出具有学术素养的“企业思想家”,引领企业长盛不衰。同时,他还从知识体系、思想方法和核心能力三个维度,定义了“企业思想家的内涵:

知识体系:

基础夯实      结构完整理论体系      指导实践

思想方法:

前瞻性思维        国际化视野具备时代特征     崇尚科学与实践

核心能力:

战略思考与规划能力   学术研究与分析能力资源整合与开发能力   管理组织与运作能力

学者型领导人格魅力   


自此,“成就企业思想家”成为了项目的核心理念。随后的十余年,我们始终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学者型企业家,发展“管理的中国思想”,成就“企业思想家”。在我们看来,企业思想家的内涵不仅体现在其对企业的贡献上,更在于他们对整个行业和社会的深远影响。他们通过创新思维、深厚的知识、卓越的领导力和强烈的责任感,引领企业和行业不断进步和发展。


秦荣生教授在2020级开学典礼上发表致辞

我还清晰地记得,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原院长、全国政协委员秦荣生教授在2020级开学典礼上的致辞:“企业思想家是提出一套企业管理理念、建构一套商业模式,尤其是能推动企业发展和改变世界的人。因为,企业思想家已经上升扩展到“企业哲学”层面,具有胸怀和情怀,其所具有的深刻性、普适性、通用性非一般企业家所能企及。”


孙甚林参加博士论文答辩

2012级校友、重庆南方集团董事长、重庆市第三届政协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全国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孙甚林博士于2016年成为项目第一位毕业生。遥想入学初期,已过花甲之年的孙甚林怀着对房地产行业的深厚感情和深度思考加入到项目中来,彼时已然功成名就的他肩负起推动房地产行业未来长远健康发展的责任感开展研究,最终他的论文《房地产相关多元化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获得中法教授们的高度评价,并收获了“最高荣誉”评定。

孙甚林动情地说:“从事房地产开发二十七年,经历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兴衰与浮沉。这本沉甸甸的论文是对现阶段低迷市场的有效建议,也是我多年开发实践的经验性总结。希冀身处囹圄的中国房地产企业能够不失信心、找准方向、突出重围、再创辉煌。”


在孙甚林和大量DBA同学的身上,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是经历过中国几十年改革开放风云云涌和大浪淘沙之后,彰显出的格局和胸怀,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底气。




  发展管理的中国思想



项目创立之初,我一直在思考DBA教育对中国社会的价值,这是DBA项目能否长远发展的根本。

后来,著名华人管理学家、美国管理学会(AOM)前会长、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创始会长徐淑英教授在2013年的一篇专访给了我启示。她说:“中国的管理学术和学人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尴尬:被国外管理学者及其思想、研究、著作‘占优’,被中国的企业家和经理人‘抛弃’,闭门造车、以制造论文为主业。倒是许多‘江湖郎中’,贩卖中国人的人性弱点及其对策,兜售以权谋为核心的‘中国式领导’,推介像历史帝王将相学管理之类管理故事读本,反而能大行其道。”

在徐老师看来,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情况是:大部分中国管理研究倾向于有限情境化地使用已有的理论和概念。进一步来说,很少有研究进行“深度情境化”的研究,以发展新的含有丰富情境信息的理论。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陈方若教授接受《第一财经》的访问时,也认为当前商学院象牙塔的文化,导致商学院的研究和实践脱节,他强调要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要回归商学院发展的本源,形成实践、学术、教学之间的良性循环。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学科,但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大学商学院里从事管理研究的博士生们却绝大多数是科班出身,没有任何管理实践经验,没有切身的管理感悟,很难找到管理实践中的“真问题”,只能从文献到文献,或者是由导师指派研究课题。同时,学生们在从事企业实地考察、开展高管访谈、收集企业一手数据方面往往遇到较大挑战,导致很多学生只能基于二手数据进行量化分析,难以深入到管理的情境中开展研究。这种现状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很多研究课题不是中国企业家和管理者真正关心的,所得出的研究成果往往对管理实践没有太大的指导意义,也很难解答管理中“Why”“How”的困惑。DBA教育显然是弥合管理理论与实践鸿沟的解决方案之一。DBA教育通常面向拥有丰富管理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高层管理者,旨在帮助他们通过深度研究,理解、探究和解决管理中的复杂问题,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创造新的管理知识。DBA学生们的选题出发点往往是现实中的管理挑战,能够将学术理论运用于实践,也可以通过实证研究为实践提供新的洞见和方法,同时,他们在采用定性研究、扎根理论、案例研究和田野研究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其研究的实践意义不言而喻。

更为重要的是,DBA教育促进了学术界和企业界之间的双向知识流动。DBA学生通常来自企业界,他们将实践经验带入学术研究,并在学习过程中将学术理论带回企业。这种知识的双向流动可以促使学术研究更加关注实际问题,也能使企业管理更为科学和系统化。譬如,2012级校友于德翔(创业板第一股特锐德&特来电董事长)“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为题完成了DBA研究之旅,并将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以非凡的眼界和魄力实施二次创业,创立了中国充电领域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特来电”。

香港创业创新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曹仰锋说:“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革命力量的推动下,管理发展步入了第四次管理革命时代,企业正面临来自战略、组织、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多重转型压力,从事 DBA研究既是应对挑战,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改革开放四十年宝贵经验相结合,发展‘中国的现代管理思想’的历史契机。”


因此,我们意识到,中国的DBA教育不仅应致力于培养学者型的管理者,成就企业思想家,还应当以研究为导向,积极参与到推动中国管理研究发展的历史进程。

PSL·巴黎九大高级工商管理博士(Executive DBA)中国项目也因此在项目开展的初始阶段,就与中国管理研究的世界级平台——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建立密切联系。我们参与了IACMR自2014年以来的所有学术双年会,并因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丰硕的研究成果,成为中国第一个登陆这一学术盛会的DBA项目。

IACMR2021学术年会为PSL·巴黎九大Executive DBA项目特设专题讨论会(Symposium)——《管理理论构建:管理者与研究者的对话》,讨论会从PSL·巴黎九大高级工商管理博士(Executive DBA)校友中邀请了三位代表,即50后的李亚平(大旗光电董事长)、70后的李章溢(欣旺达能源科技董事长)和80后的龚槚钦(极飞科技联合创始人),其中,老一辈企业家李亚平见证了中国社会变迁,改革开放风起云涌,创业企业潮起潮落,他的研究聚焦动态环境下企业高管心智模式对企业战略变革影响;中生代企业家李章溢采用内部人(Insider)视角仔细追踪和分析一家案例企业23年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的所有历程和业务拓展的过程,基于大量一手数据创新管理理论,为决策者提供可供参照的依据;新生代企业家龚槚钦则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弄潮儿,他致力于寻找影响中国农业数字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技术创新者、政策制定者和农业生产者提供一些线索。

此次专题讨论会加强了学术界与实业界之间在研究层面的互动,并探寻企业家群体参与中国管理理论构建的意义和路径,获得了评议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华人企业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武亚军教授、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吴建祖教授和广大与会学者的高度评价。

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井润田教授的指导下,除了完成优秀的博士论文,2017级李章溢所参与撰写的《欣旺达公司的组织成长战略》案例和2015级张乾所参与撰写的《Practices of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Birdie Electric Company: Why and Why not》案例被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中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设立)成功收录,这是校友的研究成果第一次被国家级案例库收录。


现代中国管理思想根植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理念,几十年经济高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又使得中国管理者快速吸收了西方管理思想的精髓,迎来了形成新一代“管理的中国思想”的历史契机。润物细无声,PSL·巴黎九大Executive DBA中国项目的企业家学者们正伴随着中国的发展浪潮,参与到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的螺旋式交互和上升的历史进程中。




坚守教育的本质



过去12年,我们一直在思索DBA教育的本质,怎样办好DBA教育,如何培养真正的企业家学者。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自身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办学经验,也见证了很多昙花一现的DBA项目。

我们发现,这些昙花一现的项目无一不是因为定位问题造成的。譬如,有些DBA项目定位成企业家培训课程,从录取标准、课程设置、研究指导似乎都和博士没什么关系,以DBA为名,实际上开办后EMBA培训课程,结果导致偏离博士教育的本质,学生毕业率低,论文质量堪忧,学员反馈不好,社会口碑也不佳。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2012年在《新清华》杂志上发表了署名文章,他认为博士生的本质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发掘创造新知识,当前和以往学习的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

由此可见,DBA(工商管理博士)项目关注商业实践,但本质上仍是一个通过研究创造管理新知识的过程,不应再像MBA教育和高管培训那样强调即学即用,而应该致力于思维方式和管理思想的淬炼,从而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懂得如何探究、洞察和理解管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并从中提炼系统的管理理论以指导实践。

得益于秉承自清华大学“行胜于言”的校风和PSL·巴黎九大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并幸运得到曾一起在香港大学共事的亦师亦友的陈建行教授的点拨,我清晰地意识到,作为跨商界与学术界的博士研究项目,DBA需要关注学术关联与商业关联的平衡,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需要通古今博中外,追求研究深度上的追本溯源,在不断切磋和琢磨中,帮助学员成为所研究领域的专家和新知识贡献者。
过去十二年,我和数百位形形色色的DBA申请人、在读学生和毕业校友有过深入的交流,这让我对DBA价值(如下所示七个方面)有了更清醒的认知,也更坚定了我们对如何开展DBA教育的信心。

  发展企业

企业需要系统性的,经得起推敲和验证的解决方案;企业家和管理者需要沉下心来,思考和研究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和路径。

  引领行业

成为某一领域融合实践和理论的专家;通过系统研究得到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建立更牢固的竞争优势,甚至引领行业长远发展,掌握特定领域“话语权”。

  提升思维

培养明辨性思维,不盲目迷信权威,形成更有深度的态度和看法,让自己真正拥有思想;培养基于管理实践研究的学术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享受深度学习的生活状态和习惯,收获深层次愉悦。

  赢得尊重

成为企业家学者,彰显独特领导力;收获“博士”头衔,成为典范,为家人、同事和朋友树立榜样。

  心灵伴侣

选择从事DBA研究的企业家学者往往具有炽热的人生情怀、宽广的眼界格局、丰富的管理经验、令人瞩目的事业成就和极高的认知能力,相互间的分享、学习、帮助与合作是一段极有价值和极为难得的人生经历。

  著书立传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言:“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贡献社会

创新管理哲学,客观上推动“管理的中国思想”的发展;创造新知识,研究成果具有普适性,可供行业内外企业借鉴。


诚然,DBA研究需要热爱和专注,需要成为探索创新者,敢于提出新问题、开辟新领域,需要注重研究方法和哲学,需要克服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静下心来琢磨。但这是非常有价值的,正如井润田教授所说,在当前这个信息丰富甚至过载的时代,这对于提升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的底层思维,改变管理认知有很大的帮助。




创造知识,传播知识



时光荏苒,岁月如白驹过隙,时至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PSL·巴黎九大Executive DBA中国项目以严格审慎的标准选拔了200余位杰出企业家学者从事管理实践研究,迄今已累计“生产”出近80篇优秀的博士毕业论文。论文主题涉及管理创新、商业模式、领导力、组织变革、战略管理、动态能力、跨文化管理、金融创新、风险管理、绩效管理、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等各个领域,现已逐步建立起项目博士文库。

范小平学术专著《企业家格局解码》发布会现场

譬如,2017级校友范小平(莱尔科技董事长)在近十家上市企业的30年管理生涯中,基于中国独特制度与文化情境下,以“企业家格局”为题对企业家战略领导力进行开创性研究,提出了企业家格局的九个构成维度:虚怀若谷、处变不惊、信守承诺、眼光独到、胆识过人、砥志研思、志存高远、共创共赢和家国情怀,首次开发了中国情境下企业家格局测量量表,探索了企业家格局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和作用边界。研究紧扣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既结合中国本土的文化情境,又遵循全球企业成长模式演化的一般规律,能为中国民营企业家提升格局,为政府机构优化企业外部环境提供有益启示。正如范玉顺教授所言:“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如同范小平一样,近80份原创知识成果来源于实践,能直接或间接用于解决商业组织和社会中的重要问题,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弥足珍贵的。而随着项目博士文库的日益充盈,我们意识到,DBA教育的终点不是获得博士学位证,博士论文完成后不应该束之高阁,知识真正的价值只有通过有效的分享和传播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为了汇聚知识成果,传播管理智慧,启发深度思考,我们首先启动了《博闻讲堂》,搭建了知识分享的常态化平台。《礼记》有云:“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社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个体的改善型参与,善于学习并博采众长,勤于思考并付诸实践,乐于分享并相互借鉴。

同时,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原秘书长、清华大学出版社原社长李家强教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经济管理出版社原社长张世贤教授的认可与支持下,我们与清华大学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基于校友们的博士毕业论文,以“基于中国实践的管理理论”为主题,出版系列学术专著。

范玉顺教授在2019级开学典礼上发言

范玉顺教授常说的一句话,一直激励着PSL·巴黎九大Executive DBA项目的同学们,他说,“企业家和管理者在‘立德’、‘立功’的同时,将管理实践不断提炼和升华,从事PSL·巴黎九大Executive DBA博士研究,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管理哲学,探索新形势下的创新模式,著书立传以‘立言’,这是无以伦比的人生成就和社会成就。”

清华大学出版社经管与人文社科分社刘志彬社长在出版李章溢的《基于协同演化过程视角的企业相关多元化发展研究》著作时表示:“这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作品,他以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了企业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协同演化,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启示。这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李章溢博士多年来研究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重要贡献。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经济管理出版社原社长张世贤教授表示,中国改革开放45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在管理领域的很多创新是世界所不具备的,有很多案例意义也是世界所不具备的。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李旭红教授认为:“从博士论文答辩,到研究成果公开出版,实现了从‘学术求索’到‘科研争锋’的蜕变,实现了从‘创造知识’向‘传播知识’的跨越。” 

“基于中国实践的管理理论”系列学术专著的出版不仅是对知识创造者的一种认可,更是推动企业、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这种知识的分享有助于提升管理实践的质量,促进学术与实践的融合,并推动全球管理创新。通过有效的知识传播,DBA教育的成果将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界或个别企业,而是能够为更广泛的受众创造真正的价值。




中法友谊,天涯若比邻



1964年1月27日,法国宣布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自此,法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这在当时是牵动国际政治格局的大事。中国和法国,虽然地处东西两端,却在文化、艺术、科学等领域有着相似的追求与共鸣。两国的友谊,如同寒梅绽放,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如同《诗经》中的那句:“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它不仅仅是礼尚往来,更是心灵的契合,精神的共鸣。这种友谊具体体现在两国人民的交往中,在交流中发现彼此文化中的美好与深邃。

有别于浪漫、随性的刻板印象,十几年接触下来,我所认识的法国人反而表现得非常严谨,充满激情,而且和中国人一样,法国人对待朋友是热情似火的,特别重视情感的连结。

与法国人的近距离接触始于2013年与原项目主任、法国市场营销学会主席Pierre VOLLE教授的交流,为了明确合作中的各种问题,在自媒体尚未普及的年代,短短几个月时间内,俩人之间互发了成百上千封邮件,他认真、严谨和高效的做事风格让我至今仍印象深刻。

Pierre ROMELAER教授在课堂上授课

最让人尊敬的是Pierre ROMELAER教授,他是一位在法国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管理学教授,在PSL·巴黎九大创立了法国第一个管理学PhD博士项目,培养一大批法国的管理学教授,还是法国国家级教授评审团成员,负责遴选国家级管理学教授。虽年逾七十,他的思维却极为清晰和敏捷,在课堂上永远激情无限,而且即使是七十多岁高龄也从未停下学术的进程,始终在从事研究和撰写著作的路上,最令人惊讶的是他走路飞快,让你感觉似乎永远都跟不上他的步伐。中法两国的教授们都感叹,Pierre ROMELAER教授为中法两国学术界树立了榜样。

方树德教授为新生讲授《入学向导》

最让我感动的当属老朋友、法方项目主任Bernard Fernandez(方树德)教授,十余年来,他倾注的心血无疑是最多的,感情无疑是最深的。作为一位在中国生活了十几年的老外,一位法国外交官的家属,一位养育了三个精通中文的儿子的父亲,一位研究跨文化管理的教授,一位精通中国儒释道思想的学者,显然方教授最懂中国,最懂得如何与中国人打交道。

长时间以来,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我和方教授之间有特别多的故事,他大我二十多岁,是当之无愧的忘年交,这也是我感觉最幸运的一件事情。记得我俩第一次单独深聊,是2013年在清华大学荷塘边上散步的时候,他说一定会协调好法国方面,全力支持我,给予我最大的信任,这在项目初创时期,给了我巨大的鼓励和信心,事实上,他的确做到了,正如他在各种场合下常挂在嘴边的词——信任!

方树德教授疫情期间来中国参加博士论文答辩

法国哲学家塞内卡说:“生活不是等待暴风雨过去,而是要学会在雨中跳舞。”作为一个国际合作项目,“不确定性”无疑是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巨大挑战,我们遭遇了疫情下一个国际教育项目所有可能遇到的困难,譬如法国封城、签证政策收紧、疫苗不互认、航班熔断、天价机票、酒店隔离等,方教授却给予了我们最大的支持,他分别于2021年和2022年在上海和北京接受数周隔离,历尽万难抵达中国讲授课程并出席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论文答辩和项目管理委员会会议,在最严峻的时期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方教授还两度带领中国朋友们到访他的家乡——法国著名红酒产区勃艮第,徜徉在罗马尼康帝(Romanee Conty)葡萄酒庄园,学习顶级红酒制作和储藏工艺,在千年酒窖品尝顶级红酒,在葡萄园环绕的米其林餐厅品尝美食。“手捧忘忧君,静待灵泽润。仙凝翠微颤,扶光入苍渊。”当同学们手捧美酒,共同唱诵着当地特有的“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嘞~哦…”美酒品鉴仪式歌谣的那一刻,我们真正感受到了法国文化的传承魅力,感悟到了中法千年文化的差异和融合。

中法友谊和校友们对母校的情感,还体现在2020年3月份法国爆发新冠疫情且医疗物资极为匮乏的时期。彼时,在校友会积极倡议和高效组织下,校友们第一时间行动起来,面对国际物资和物流等各项资源紧张的局面,短短72小时内,完成了从资金募集,到医疗物资购买,再到打包随专机发出的壮举,为母校送去了数万只口罩和大量防护服等重要防疫物资。

十几年来,和法国的朋友们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瞬间永远留在记忆里:

与El Mouhoub Mouhoud校长一起经历不到24小时的中国出差行,一起领略风雪中的万里长城;陪同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教授、时任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高策理教授在清华园接待时任校长Isabelle HUAULT教授(现里昂商学院校长)第一次来访中国,随后陪同杨斌教授也来了一次不到24小时的巴黎访问之行;与副校长Nicolas BERLAND因疫情原因四次改变授课时间,疫情后一起共度勃艮第美好时光;与高管教育学院Sebastien DUIZABO院长的多年神交和同频共振,培养出了奇妙的默契;当天往返京沪与时任副校长Arnaud RAYNOUARD教授上海会面讨论DBA项目发展,并在10年后再次携手开发新的硕士合作项目;请副校长Sebastien DAMART教授全新开设《管理理论演变史》课程,并在疫情期间与清华大学范玉顺教授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方式联袂授课,后来他还在学校设立了管理学博物馆;享受Horacio ORTIZ教授的冷幽默,并让他当代驾;与Herve ALEXANDRE教授一起在石家庄感受校友的热情;与Pierre ROMELAER教授共赴我的老领导卢志强博士的家乡阿尔山;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安排Jean-Pierre SEGAL的课程;Jean-Francios CHANLAT教授多次发出“Magnific”(壮丽的、崇高的、庄严的)赞叹;与身处太平洋法属波利尼西亚的Damien MOUREY教授跨越时空的对话;阎红慧论文赢得了Hèla YOUSFI教授极高的评价,并因此吸引她去访问青岛;和François GOXE教授一起登顶鸟巢,俯瞰北京中轴线……

尽管我不会讲法语,且日常与他们交流主要依赖英语,但仍有幸与众多法国人建立了长达十多年的深厚友情。我总是试图将中国人的善意和热情传递给他们,让他们多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多感受现代中国的朝气蓬勃,多欣赏中国人的杰出才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像我的法国朋友们越来越喜欢中国一样,也越来越喜欢法国。

我甚至有种法国是我第二故乡的想法,也因此开始跟越来越多的法国著名学府建立合作关系。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记得去年在疫情三年后再次抵达巴黎,竟有种“近乡情怯”的奇妙情愫,一切都是老样子,校园里偶遇老朋友既有惊喜,又似乎是那么的自然和熟悉。这不禁让我又想起师生们常说的那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结语 ◇

回顾PSL·巴黎九大高级工商管理博士(Executive DBA)中国项目的十余年历程,我深感骄傲和自豪。这个项目不仅仅是中法教育合作的一个成功案例,更是中法两国在文化、思想与管理实践上的深度融合与创新。通过这个项目,我们见证了众多中国企业家从管理实践者成长为“企业思想家”的过程,他们不仅在自己的企业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通过深入的学术研究,为管理理论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在这十余年间,DBA项目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学术研究,它成为了连接学术界与企业界的桥梁,为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我们看到了企业家学者们如何将自己的管理实践上升为理论,并通过DBA项目的平台,将这些原创性的管理思想带回到企业中,推动了行业的发展,甚至在某些领域引领了行业的变革。



值此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回顾项目的发展历程,我们深知这个DBA项目的成功离不开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深厚友谊,我们也更加坚定了推进中法教育合作的信心,继续致力于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深厚学术功底的企业家学者,推动中国管理思想的国际化进程。我们相信,中法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想的碰撞与文化的交流。这种合作必将在未来继续深化,推动中法两国在更多领域的合作走向新高度,为中法友谊书写新的篇章。



张英俊PSL·巴黎九大高级工商管理博士(Executive DBA)项目中方执行主任






往期推荐


PSL·巴黎九大高级工商管理博士Executive DBA项目2024级招生简章

PSL·巴黎九大在2025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4位

风鹏正举 百舸争流 | PSL·巴黎九大Executive DBA 2023级开学典礼隆重举行

《基于中国实践的管理理论》系列学术专著发布会圆满成功 | PSL·巴黎九大Exe DBA博士文库

PSL·巴黎九大Executive DBA 2023全球课堂完美收官

云程发轫 踵事增华 | PSL·巴黎九大Executive DBA2023年度法国毕业典礼隆重举行

校长专访 | PSL·巴黎九大Executive DBA项目是学校研究型培养战略的核心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巴黎九大工商管理博士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